新知介紹

錢用掉了可以再賺,時間用掉了賺不回來。不必「害怕錯過」,開始「享受失蹤」

2018-08-15

2004 年,美國作家 Patrick J. McGinnis 在哈佛商學院辦的雜誌 The Harbus 中刊登了一篇文章,討論了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這個社會現象。

在這 10 多年來, FOMO 的 現象不但沒有減輕,還隨著通訊科技的發達,變得更嚴重了。通訊科技的發展讓我們隨時可以接收到最新的訊息,不管是新聞、朋友近況我們都能迅速的掌握。但是,這也造就了很多人因為「害怕錯過」,所以不斷的透過各種方法,特別是手機來檢查最新資訊。根據 Google 的研究,我們平均每天為手機解鎖多達 180 次,而這表示手機奪取了我們太多的注意力。

Google 和 Apple 都覺得這個現象是不好的,因此,他們提出解決的方法,讓我們減少對手機的沈迷。並且在他們下一代的作業系統中,提醒使用者不要太沈迷手機,讓使用者可以感受到 JOMO (Joy of Missing Out,錯過的快樂) 而不是 FOMO。

 

創新點:手機會根據我們所在地,判斷我們不想被打擾,而自動切換到「勿擾模式」。

 

本文 5 大重點:1. 顯示出實際的數據,讓使用者知道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2. 透過設定限制每個 App 的使用時間,不讓自己被手機綁架。3. 通知只要能夠被找到就好,不需要隨時顯示在螢幕上。4. 將決定權交回給使用者,是因為廠商不想負責?5. 解決問題需要更多的數據,而我們可能因此交出更多的個資。

 

1. 顯示出實際的數據,讓使用者知道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

在 2018 年 Google 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 中,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在介紹 Google 新產品時,其中一段他身後的螢幕上就顯示了「Joy of Missing Out」。

 

(圖片擷取:Venturebeat Twitter 頁面

 

因為 Google 在透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使用者開始過度依賴手機,因此,他們決定要推出一個名為 Digital Wellbeing Kit 的產品,設法減少我們使用手機的時間。

Digital Wellbeing kit 其中一個功能,是記錄我們使用手機的時間,並將這些記錄,透過圓餅圖完整的呈現出來。使用者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們今天總共解鎖了手機幾次,然後在手機上花費了多少的時間,而這些時間又是用在那個 App 上。

Google Android 和 Chrome 的用戶體驗總監 Glen Murphy 說,每次他將收集到的數據(例如:每天解鎖 180 次)和其他人分享時,人家都會認為這只是一些沈迷於社群媒體的年輕人才會有的現象。因此,Murphy 認為透過 Digital Wellbeing kit 將這些數據呈現給大家,我們才能面對我們真正的使用習慣,然後開始改變。

(同場加映:你有「社群上癮」症嗎?社群網站高層都不用自家產品?因為他們知道 不停滑手機的背後,是一場操縱人性弱點的遊戲

 

(圖片擷取:Google

 

除了 Google 之外, Apple 也決定在下一代作業系統 iOS 12 中推出類似的功能, 它叫做Screen Time。這個功能和 Google 唯一不一樣的地方是,Apple 選擇有條形圖來呈現這些資訊,將使用量最高的 App 放在上方,然後依次排序,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在每個 App 上花費的時間。

 

2. 透過設定限制每個 App 的使用時間,不讓自己被手機綁架

除了將使用資訊呈現給使用者看,Google 和 Apple 也新增了功能,讓我們可以限制自己每天的用量。

在「注意力經濟」當道的時代,廠商們都希望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他們的 App 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透過販賣我們的「注意力」來獲利。所以,各廠商都會用盡一切的方法讓我們盡量使用他們的 App,例如,在影音 App 上,他們加入自動播放的功能。在新聞與社群媒體上,廠商就運用各種提醒或通知功能,讓我們知道有新訊息還沒有查看。

(同場加映:「分心」讓你困擾?美國行為大師教我們排除「外部干擾」,保持專注的 4 個絕招

但是,很多科技廠商開始感覺這樣下去對整個產業的發展並不健康。畢竟如果每個人都把所有的時間花在手機上,對整體生產是有影響的。

因此,很多公司開始思考如何協助我們減少使用特定 App 的方法。Instagram 最近就推出了一個功能,提醒我們那些是我們看過的訊息。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一直檢查的必要。

而 Google 和 Apple 更進一步的讓我們為每個 App 設定使用時間的限制。例如,我們可以設定每天只能夠使用 YouTube 1 個小時。當使用的時間到了之後,系統就會提醒我們,並阻止我們繼續使用該 App。

 

(圖片擷取:Google

 

為了進一步降低我們在睡覺前使用手機的頻率,Google 甚至調整螢幕的設定,在晚上時會漸漸變灰,讓我們失去使用手機的慾望。

 

3. 通知只要能夠被找到就好,不需要隨時顯示在螢幕上打擾

限制使用 App 的時間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是,Google 的研究發現,手機內各種通知,對我們也是嚴重的干擾源。

根據 Google 的調查,70% 的人會長時間將手機設定成靜音模式。但是,這樣群人依然會不停的使用手機,因為他們會想要確認他們有沒有收到重要的通知。

(同場加映:「大腦」是最嚴重的「干擾源」!學習美國著名作家不被「干擾」追著跑,才能專注處理重要的事

於是,Google 決定在 Digital Wellbeing kit 中加強「勿擾模式」的功能。我們在下一代的 Google 作業系統中啟動「勿擾模式」,不但可以確保所有的通知是「靜音」的,同時,也可以選擇這些通知是否要被顯示出來。

Murphy 認為,使用者只要在需要時,能夠找到那些通知就好。在一般情況下,他希望我們不會被這些通知打擾。

 

(圖片擷取:Google

 

Google 最大的競爭對手 Apple 在「勿擾模式」上,也做了很多的調整。當我們升級到 iOS 12 後,只要我們設定了「就寢時間」(iOS 目前就有的功能,設定後能夠追蹤睡眠記錄),在那段時間內,iOS 就會將原本明亮的通知調低亮度,避免將睡著的我們驚醒。

除此之外,Apple 還進一步的讓我們為「勿擾模式」設定地區,只要我們人在那個區域,「勿擾模式」就會自動啟動。例如,我們可以設定客戶的辦公室為「勿擾區域」,當我們去拜訪客戶,手機就可以透過 GPS 定位,知道在這個位置要自動進入「勿擾模式」。

另外,Apple 也會在 iOS 12 中將相關的通知集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不用一筆一筆的刪除通知,而是可以選擇一次過刪除所有相關的通知。而當我們很常刪除同樣的通知時,Apple 語音助理 Siri 還會建議我們是否要直接將這個通知關閉。

 

4. 將決定權交回給使用者,是因為廠商不想負責?

當 Google 和 Apple 宣布這些更改後,很多開發者都表示歡迎。因為,他們也都了解到這是個需要被正的問題。

但是,也有人擔心 Google 和 Apple 透過這些功能,將「自律的責任」都推回給個別的使用者。最後,這會不會像香菸盒子外的警告一樣,淪為形式而已?

Murphy 同意在軟體或產品的世界,這是常發生的事。因為廠商無法決定,所以選擇將決定權交給使用者,讓我們自己判斷。

 

(圖片來源:Pxhere

 

Google 也和 Apple 一樣,在下一代的作業系統中加入了對刪除通知的判斷。當我們一直刪除某個類型的通知時,系統就會建議我們是否要關閉這個通知。但是,系統能夠做到的也只是建議,畢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刪除會議通知,但是,這些通知對我們每天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Google 和 Apple 這次的嘗試只是開始嘗試解決問題。他們或許要收集更多的資訊,然後透過 AI 和深度學習的分析,才能夠在未來提出更好的方案。

 

5. 解決問題需要更多的數據,而我們可能因此交出更多的個資

「手機沈迷」在科技界已經是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問題。但是,在各大廠商努力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另外的擔心。

為了要減少我們對手機的依賴,各廠商都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來了解我們的使用習慣,好讓他們能夠準確的對症下藥。

因此,有人就擔心,我們更多的個資,會被手機廠商以「為我們好」的名義記錄下來,讓他們能夠更輕易的掌握我們的一舉一動。

畢竟,要找到一個解決「沈迷」的方法,我們的使用習慣、喜好、甚至情緒都是必要的資訊。因此,有的人也對 Google 和 Apple 的這些更新,抱有懷疑的態度。

 

(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Images

 

日本是一個非常樂於嘗試新通訊技術的國家。當日本消費者在享受 3G 訊號的時候,連科技最發達的美國也還沒有推出 3G 服務。世界第一支有照相功能的手機,也是由日本發明的。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當智慧型手機的風潮席捲全球的時候,很多的日本人還在用功能性手機。智慧型手機在日本的市佔率卻只有 56.1%, 遠低於鄰近的南韓(75%)。

而 Google 花了 3 年時間在世界各地研究後發現,很多人對自己的手機佔據了那麼多時間感到不滿,但是,在日本卻有特殊的發現。

Murphy 說:「他們都對自己的功能性手機很滿意!雖然他們的手機缺少了一些功能,但是他們都不需要立即回覆任何的訊息,因為,他們都無法即時收到那些訊息!」

或許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享受失蹤」,不再讓手機綁架我們的所有的時間。

 

訂閱《王文華談創新》音檔,用創新案例改善工作與生活。

免費訂閱《創新拿鐵電子報》,不錯過任何創新案例。

推薦閱讀:

1. 「分心」讓你困擾?美國行為大師教我們排除「外部干擾」,保持專注的 4 個絕招

2. 「大腦」是最嚴重的「干擾源」!學習美國著名作家不被「干擾」追著跑,才能專注處理重要的事

3. 你有「社群上癮」症嗎?社群網站高層都不用自家產品?因為他們知道 不停滑手機的背後,是一場操縱人性弱點的遊戲

 

參考資料:

1. Google wants to make JOMO happen

2. Silicon Valley wants to improve your ‘digital well-being’ — and collect more of your personal data along the way

3. How do Apple’s Screen Time and Google Digital Wellbeing stack up?

4. Digital Wellbeing

5. Android Pie: Google adds Digital Wellbeing controls

6. How to Make This the Summer of Missing Out

7. Apple’s plan to make its design less addictive

8. Fear of missing out

9. Google I/O 2018: Sundar Pichai bets big on AI in healthcare, Android P; JOMO, Shush make headlines

10. Here’s The Strange Reason Japan Is Still Using Flip Phones

11. Smartphone usage in Japan grows but feature phones aren’t going away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