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12歲就買了第一張股票、甚至還賺了3000元?如果說這個人打造出矽谷最火紅的金融科技新創,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零手續費的股票交易應用程式「羅賓漢」推出不到3年,估值就突破13億美元、半年內活躍用戶翻倍超過2百萬人,就像童話故事中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英雄羅賓漢,讓股市不再只限於有錢人,而是年輕人也能觸手可及。
創新點:特尼夫成功推出好產品的關鍵是,他專注在把腦中的想法實現,而不是一直想即將面臨的困難。
原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標題:現代羅賓漢,讓買股票不再是有錢人專屬遊戲:威拉德.特尼夫。數位時代為科技媒體,每日聚焦全球、中國及台灣等地區最新的科技、網路數位行銷、品牌及設計等議題。
12歲買第一張股票
今年剛滿30歲的特尼夫,接觸股票交易的時間比多數人來得早。早在12歲那年,他就自己買了掌上電腦製造商Palm的股票,更因此賺了1000美元,也讓他對股票交易更感興趣。他還記得第一次收到投資人信的感覺,覺得自己就像公司的老闆。
特尼夫的爸爸是經濟學教授,也是創業者,在保加利亞的時候開了一間旅行社,接待國外旅客觀光。不過最像的地方還不只這樣。他爸還在唸書時,常常偷溜到圖書館地下室,看當時被列為禁書的西方經濟思想書籍,父子同樣對體制有點反叛性格。
對演算法特別有一套的特尼夫,一手打造Robinhood最初的軟體架構。不過,特尼夫不是一開始就想要創業,甚至是走跟創業南轅北徹的「理論派」。他曾說,之所以選擇唸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就是因為對探索宇宙起源、物體本質這類的理論性問題深深著迷,而之後轉系到數學系,是因為發現史丹佛大學的物理系太「實作」。「在做數學時,理論上腦力可以100%完全轉換成生產力,而你只需要一支鉛筆和一張紙。」他說。
而原本已經立志要朝數學家發展的特尼夫,卻因為現代金融史上的兩件大事,徹底改變他的人生:先是從數學家變創業家,再從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方變對立方。
兩大金融事件影響他
大學畢業後,特尼夫到UCLA數學系當研究助理,準備成為數學學者。同時間,金融市場正在發生巨大變化,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金融危機爆發,演算法交易迅速成長、金融市場走向自動化,也讓特尼夫和他的創業夥伴拜基.巴特嗅出其中的商機。不過,他們一開始的事業,和羅賓漢可說是在天秤的兩端:替大型避險基金和銀行機構打造自動化交易預測軟體。
抓到市場缺口,他們的公司平步青雲。不過此時,金融市場再度發生變動。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他們發現很多人對金融系統失去信心、且金融市場的資訊不透明,更讓股票交易成為有錢人的遊戲。這不禁讓他們重新思考創業的目的,難道只是「讓前1%的富人變得更有錢」嗎?於是,就算公司已經開始獲利,他們仍毅然決然關掉公司,從頭設計一個更平等、門檻更低、不限於有錢人的股票交易工具,也就是行動優先、操作簡單且零手續費的「羅賓漢」應用程式。
(圖片擷取:數位時代)
一次專注一件事、相信自己
「羅賓漢」在成為估值13億美元的獨角獸前,從發想到產品真的上線,中間經過兩年的低潮期,不只是不被看好,甚至根本沒人關注他們在做什麼。特尼夫觀察,很多新創在這時候就會陣亡了,「絕大多數的人在他們還來不及證明自己的理念時,就失敗了」。
讓他們撐過來的原因,除了創業團隊的互相支持,特尼夫提到,創業早期最需要的就是「專注」,專注在如何把腦中的想法實現,而不要想即將面臨的困難。他分享,在產品做出來一年前,每次他想到「羅賓漢」時,他想的不是電腦裡的程式碼,而是想:「如果有人用這款app、按按鈕就能買股票,這會是什麼樣子?」
「一次做三件事的表現,永遠不可能比一次做一件事的表現一樣好。一項超級成功的產品,通常是能夠非常深入的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好幾個小問題。」特尼夫說。
另外,比起其他類型的新創,金融業面臨更嚴格的監管,需要一定資本額才能通過核可標準。產品都還沒發佈、就要先說服投資人掏錢,也讓他們吃了不少閉門坑,至少被拒絕75次。不過,最後他們成功在種子輪募得300萬美元,獲得Google Ventures、Andreessen等著名投資機構,以及饒舌歌手史努比狗狗的投資。
故事中,羅賓漢劫富濟貧、對抗強權;現實中,特尼夫降低股票交易門檻,讓資本不多的年輕人也能踏進股市,並扭轉傳統金融機構的資訊不透明。而股票交易只是他們的第一步,有一天,Robinhood將能做到所有銀行能做的事,而且更快、更好用、更便宜。
歡迎加入《創新拿鐵Line好友》每天自動收到新文章!(ID:@startuplatte)
推薦閱讀:
1.他29歲,身價11億美元。他的電腦螢幕上,顯示自己還有幾天可活。這是他工作和學習的方式…
2.他不懂科技、不會募資、從辦音樂會得到靈感,打造出全世界最大的群眾募資網站!這位華人音樂家,重新定義成功的方法!
3.它是「全球十大最聰明公司」,它有5億用戶,但你還沒有聽過它。這家公司,讓我們一次搞懂人工智慧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