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就是有邏輯,不像別人那麼偏頗!」如果你曾有過這種想法,就代表你犯了常見的慣性思考偏見卻不自知。一向致力於認知心理學的南韓學者李男錫,在新書《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的研究中,精選出常見的慣性思考偏誤。期望透過深入淺出的說明,讓大家重新省視自己與這個社會。
創新點:每個人都想追求完美,但其實如果能在與別人的互動中留下一點缺失,反而更能讓對方印象深刻。
原文出自《經理人》原標題:想要人緣好、更有魅力?3個心理學實驗的建議,幫自己加分。經理人月刊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
藉由理解人類常見的思考偏誤,我們也能反過來利用人們下意識的偏見,達成某些特地目的,如:讓別人不知不覺對我們產生好感。以下整理了3個可以提升個人魅力的小方法:
單純曝光效應:出現的次數愈高,評價愈正面
1968年,美國心理學者Robert Zajonc博士使用漢字進行實驗,他讓美國受試者看了編號一到二十五號的二十五個漢字,請他們猜測單字的意義。他對受試者說明,二十五個漢字都是形容詞,請他們猜測意思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結果顯示,實驗受試者看到漢字的次數越多,做出的推測越正面。
因此,如果各位想要策略性地使用這個效應,試圖得到某人好感的話,不要再煩惱了,開始在對方面前反覆曝光吧。只要好好遵守過猶不及的原則,便更有機會得到對方好感。
富蘭克林效應:讓對方幫自己的忙,他會更喜歡你
1996年,美國德州大學心理系的Joe Jecker和David Landy博士,透過實驗將實驗參加者分成三組,讓他們參加一項可以拿到高額獎金的比賽。之後研究人員親自走向第一組參加者,說明因為研究經費用完了,請他們歸還獎金。同時派助教去跟第二組傳達同樣的內容。最後第三組,研究人員和助教則沒有任何行動。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詢問參加者對研究人員的好感度,然後出現了有趣的結果。
比起沒有任何人接觸的第三組,由助教過去說明的第二組,對研究人員的印象最不好。但是第一組卻比第三組參加者,給了研究人員更高的好感評價。因此這個實驗證明,人們直接(即使是強迫的)給予其他人好意(實驗參加者把獎金歸還給研究人員),對於自己給予好意的對象,會產生扭曲現象,將其評價地更好。
也就是說,若想獲得別人的好感,最好誘導對方,讓對方對自己釋出小小的善意,並且在對方準備釋出其他善意以前,沉著的等待。 只不過,建議不要拖太久,如果對方釋出好意的對象不是只有你一人,拖拖拉拉太久,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奪走。
出醜效應:在專業外有一點點小失誤,反而會加分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Elliot Aronson教授在實驗中讓受試者聽錄音帶,內容是某個人在猜謎的情景。但是有一組的錄音中,主角在作答時出現了一些失誤狀況,如打翻了咖啡等等,而這些也都一起被錄進去。而另一組只錄了回答題目的內容而已。在聽完之後,請受試者評價對答題者的好感度結果聽到翻倒咖啡聲音的受試者,評價的好感度較高。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人們偏好能帶給自己利益、更聰明且完美的人,但事實上,有點不足的人似乎更讓人覺得有魅力。 就像美女做出一些小失誤時,看起來更加可愛迷人。動物也是,走路歪歪斜斜的動物,比活蹦亂跳的看起來更可愛。
因此若想善用出醜效應,建議可以首先營造出很有能力的印象,之後有小失誤或小缺點時才有效果,如果一開始就持續出現失誤,那麼被正面評價的機會就很渺茫。
歡迎加入《創新拿鐵Line好友》每天自動收到新文章!(ID:@startuplatte)
推薦閱讀:
1.改善家人感情最好的方式:在客廳挖一個坑!來自芬蘭、日本、加拿大的設計,讓低頭族開心地放下手機
2.如果你相信旅遊和愛情,這是給你的故事。這對身上剩下27分澳幣的情侶,創辦了旅遊聖經「Lonely Planet」。這是他們教我們的3件事
3.你知道「同理心」很重要,但具體該怎麼做?這3個技巧,讓你用「同理心」影響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