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力 更快樂

你厭倦正面思考了嗎?善用負面情緒的3種力量,為自己找到健康和快樂

2019-06-05

創新點:負面情緒也有好處,追求目標的滿足比尋找短暫的快樂更重要。

 

本文三大重點:1. 別急著「丟掉」負面情緒,過度樂觀反而不健康。 2. 壞心情的三大好處?!把負能量化為原動力! 3. 諾貝爾得主:人們要的是長期的「滿足」而不是短暫的「快樂」。

 

客戶給的需求一改再改、老闆總是下班前交辦工作、另一半的壞習慣永遠改不了,生活中的鳥事總讓你「負能量」爆表嗎?先別急著消氣,因為許多心理學實驗發現,這些「負能量」不見得會傷害你,反而還為你帶來許多好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解釋給你聽。

 

1. 別急著「丟掉」負面情緒,過度樂觀反而不健康

2016年的「情緒」(Emotion)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德國募集365位年齡介於14~88歲的受試者,進行為期三週的實驗,目的是找出一個答案:強迫自己保持正面思考真的比較快樂嗎?

 

(圖片來源:Pixabay)

 

實驗開始前,受試者先進行面談,讓研究人員紀錄他們對負面情緒(急躁、焦慮等)的感受、健康狀況和社交活躍度。實驗過程中,受試者會拿到一隻手機,每天回答六個和情緒相關的問題,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回答得到「客觀的」情緒狀態,並與受試者「自認為」的心理狀態互相對比。實驗結束後,受試者再自我評估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

實驗結果顯示:能與負面情緒「和平共處」的人,健康狀況和生活滿意度不容易被情緒變化左右;相對地,認為自己不該出現負面情緒,積極地嘗試正面思考的人,反而健康情形和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對此現象,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Sophie Lazarus從他的臨床經驗歸納出類似的結論:「我們心中產生的第一道情緒通常不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因,隨之而來,帶著自我檢討的第二反應才是關鍵。」;他認為:「人們常被告誡要『避免負面情緒』,久而久之養成壓抑、忽略壞心情的習慣,進而累積成壓力,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圖片來源:Pixabay)

 

此外,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Brock Bastian也做了兩個實驗,找出環境對情緒健康的影響。

第一項實驗找了一群大學生來玩高難度的拼字遊戲,從旁觀察當他們身處不同氛圍時,遭遇挫折的反應會有什麼差別?所有人被分到三間不同房間,第一間「負面房」的學生被告知遊戲很難,他們不期待學生能完成;第二間「正面房」牆上貼滿激勵人心的標語,營造出正面氛圍;最後一間是沒有任何暗示的「中性」房。

結果出爐:比起其他兩間房,待在「正面房」裡的學生對遊戲結果感到沮喪的強度最高。

另一項實驗則讓受試者回答兩個問題:

1. 你感覺傷心、焦慮、壓抑的頻率有多高?強度有多強?

2. 你覺得社會能接納有著壓抑且焦慮情緒的人嗎?

分析這兩個問題的相關性後,得出的結論是:認為社會不喜歡負面情緒的受試者,感受到負面情緒的頻率和強度相對較高。

以上幾項實驗都指出一個事實:在鼓勵「你應該要保持快樂」的環境中,容易形成一股社會期待的壓力。

然而,這些研究的目的並非要推翻正面思考,而是呼籲大家別把負面情緒當作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把好情緒、壞情緒都視為生活中的必然,不只可以減輕心理負擔,竟然也能帶來好處?

 

2. 壞心情的三大好處?!把負能量化為原動力!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學教授Joseph Paul Forgas寫了篇文章,整理了許多研究結果,條列出一般人遭受壞心情襲擊時會變得更強的幾種能力。我們不妨把這些變化記在心裡,下次遇到壞情緒時多加注意,將其轉化為生活、職場中前進的動力:

 

(圖片來源:Sam Griner, Success Kid)

 

a. 記憶力更好:一項研究發現,壞天氣導致心情低落時,人們對生活場景中的細節會記得更清晰;另一項研究也指出,人在情緒不佳時,回憶的細節較不容易被分心或錯誤資訊干擾。

因此,每當天空下起大雨,我們更要睜大眼睛觀察周遭,說不定靈感會一閃而過。

b. 判斷力更準:根據分析,心情不太好的時候,會傾向注意細節,另一方面也容易起疑心,不會輕易照著刻板印象匆匆下定論,降低受騙的機會。

老闆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放大檢視一些小地方,交報告前要更加小心。

c. 續航力更長:實驗發現,把一項困難的任務交給快樂的人和不開心的人,後者願意嘗試的次數更多、不容易放棄、完成度也更高。

和另一半吵架暫時不想看到對方,不如趁機把困擾已久、難纏的問題一鼓作氣解決掉。

不過,雖然學會如何與負面情緒「和平共處」,甚至加以利用,但總不能天天愁眉苦臉忍受壞心情,要怎麼樣才能「天天開心」?該把追求快樂當成人生目標嗎?看看諾貝爾得主怎麼說!

 

3. 諾貝爾得主:人們要的是長期的「滿足」而不是短暫的「快樂」

認知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快樂和滿足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快樂」是當下經歷的短暫瞬間:朋友聚會、家族旅行、發票中獎都會帶來快樂;而「滿足」的感受多半來自於達成目標:本月業績達標、小孩考上第一志願、買下人生第一間房等等,是長期努力所留下的證明。

 

(圖片來源:Pixabay)

 

Kahneman主張人們重視「滿足」甚於「快樂」,為了支持這個論點,他拋出一個假想情境:你即將出發旅行,但整趟行程被限制完全不能拍照留下回憶,你會按照原定計畫出發嗎?在這樣的假設之下,人們多半會選擇取消行程,乖乖待在家裡。

這個問題指出的關鍵是:即使旅行的當下還是能享受「快樂」,但少了在事後留下到此一遊的紀錄,證明自己人生成就的「滿足」,彷彿整趟旅行就失去了價值

類似的邏輯也印證在社交平台的文化:在臉書貼出漂亮照片,展示令人羨慕的美好生活,比起拋開一切、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刻來得重要。

因此,就算你找到很多令人快樂的「小確幸」,卻不一定能打造出讓自己滿意的人生;但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卻能享受許多預期之外的快樂,即使偶爾遇到壞心情,也總有解決的辦法。因此,我們千萬別把快樂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而是把快樂當作提醒自己有沒有好好過生活的「指標」!

 

訂閱《王文華談創新》音檔,用創新案例改善工作與生活。

免費訂閱《創新拿鐵電子報》,不錯過任何創新案例。

推薦閱讀:

1. 美國大學開課教「失敗」,5種方法讓我們越敗越強

2. 美國激勵大師談「抉擇」:往壞處想、把最糟狀況和自己的底線寫下來、然後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了…三個步驟克服未知的恐懼!

3. 不是人生勝利組?恭喜你!這四個人證明:「大器晚成」比「年少得志」更快樂!

 

參考資料:

1. THE VERY REAL BENEFITS OF OCCASIONAL SADNESS

2. A Nobel Prize-winning psychologist says most people don’t really want to be happy

3. Daniel Kahneman on Cutting Through the Noise (Ep. 56— Live at Mason)

4. Why bad moods are good for you: the surprising benefits of sadnes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