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COVID-19的疫情除了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在個人身上也會留下可怕的後遺症嗎?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一份報告,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美國近 61% 的成年人體重增加、平均每人增加6.8公斤!
在這場肥胖危機之中,有個減肥公司「Noom」成為最大贏家,營收從2019年2.37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達4 億美元,幾乎翻了兩倍。
今年五月,Noom又獲得新一輪由淡馬錫、紅衫資本、三星風險投資等共5.4億美元的融資。據稱,使用Noom的用戶之中,將近八成的用戶都成功減重!他們用了什麼秘訣?
創新點:用「紅綠燈飲食法」和「習慣改造」成功讓用戶重拾快樂的健康生活。
本文四大重點:1. 歷經三次轉型,堅持十三年終於找到市場需求。2. 想註冊先花半小時填問卷?要成功減肥應該問Why而不是How。 3. 善用「紅綠燈」飲食法,減肥不能太過委屈。4. 減重也需要「大腦改造」,改變習慣才能持之以恆。
1. 歷經三次轉型,堅持十三年終於找到市場需求
Saeju Jeong是Noom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他在美國出生、韓國長大。雖然出身醫生世家,但他年輕時卻沉迷於重金屬音樂,19歲就以唱片買賣成功創業,賺了一大筆錢。
Saeju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他從多年看診的經驗中發現,許多病人若能早點改變生活習慣,就不會受到病痛折磨;感嘆醫生只能對症下藥「救人」之餘,也致力於教育大眾養成健康習慣來「救世」。
左:Saeju Jeong、右:Artem Petakov (圖片來源:Forbes)
在父親鼓勵之下,Saeju把公司賣掉,帶著他的創業精神隻身到美國闖蕩,試著找出可以藉由商業模式擴大規模,讓人們過上健康生活的機會。機緣巧合之下,Saeju在堂哥的婚禮上認識了後來的共同創辦人Artem Petakov。
Artem是烏克蘭人,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時主修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畢業後在Google工作,參與Google Maps的開發。
懷抱理想的Saeju和專精技術的Artem一拍即合,在2008年一起成立公司,推出第一款產品「CardioTrainer」:把腳踏車接上螢幕,加入互動功能讓用戶記錄運動量,以遊戲化的方式提高用戶健身的意願。不過,當時居家健身的風氣不夠盛行,苦撐兩年後以失敗收場。
(同場加映:2020年因疫情爆紅,股價大漲125%的Peloton)
2010年,Saeju和Artem看見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趁勢推出主打人工智慧的減肥APP「Noom」:用戶輸入自己的年齡、身高、體重,設定減重目標後,「人工智慧」就會開出相對應強度的運動、飲食菜單並計算用戶每天走的步數消耗多少熱量,有點像是陽春版的「減肥日記」。
Noom上架之後的確吸引不少用戶,但他們的活躍度很低,九成用戶只把Noom當作計步器。Saeju和Artem仔細分析後,發現他們的用戶大部分都過重,根本無法負荷人工智慧開出的運動菜單,而飲食菜單也缺乏彈性,沒有考量用戶生活習慣,許多人勉強吃了幾天沙拉、麥片,之後忍不住重回漢堡、薯條的懷抱。
檢討第二次失敗,Saeju認為他們被技術沖昏了頭:「我們過度自信,以為有了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就能贏得用戶的心,但最重要的『同理心』卻是人工智慧做不到的」。
因此,他們2017年推出重新打造的Noom,改以人類教練為主、人工智慧為輔,與用戶之間的溝通由全職、受訓過的人類教練處理,人工智慧只負責評估用戶的健康狀態及飲食。
此外,也借助Artem心理學的專長,在新版的Noom課程設計加入「心理層面」和「行為養成」兩個關鍵元素。
2. 想註冊先花半小時填問卷?要成功減肥應該問Why而不是How
為了快速獲取新用戶,絕大部分線上服務的註冊流程都設計的非常簡單。不過,想要註冊Noom的服務,等在面前的卻是一份需要花半小時才能寫完的問卷。
(圖片來源:Pixabay)
除了身高、體重、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還有「你為什麼想減肥」的動機、「一句話形容你的個性」的人格特質,以及「你平常工時多長」、「一天中什麼時候最容易感覺餓」等生活習慣,一直到「有無食物過敏或慢性病史」等鉅細靡遺的問題。
用戶回答這些問題時,大腦會把自己成功達標後穿上新娘禮服、夏天放心到海邊玩水的美好期待化為最大動力,甚至也有許多人在回想自己平日飲食之際,意外發現自己有因為壓力而下意識以吃喝紓壓的不良習慣。
完成問卷後,Noom會寄出一封電子郵件,評估用戶達成目標需要多少時間,整個計畫要收多少費用。
如此繁瑣的第一步,不只讓用戶認真看待自己的減肥計畫,也讓Noom的個人教練依照個別需求量身打造最適合用戶的減肥計畫。
3. 善用「紅綠燈」飲食法,減肥不能太過委屈
初版的Noom用「事前預防」的方式開菜單,告訴用戶每天應該吃哪些食物來控制熱量攝取,用戶很難短時間內改變飲食習慣。
重新設計後,Noom改採「事後檢討」,不提供飲食計畫,而是以「紅黃綠」來分類各種食物:
「綠色」代表低熱量密度食物,如五穀、蔬果。
「黃色」代表中熱量密度食物,如豆類、低脂牛奶、雞肉。
「紅色」則是高熱量密度食物,如巧克力、炸薯條、披薩。
(對完整清單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此處)
(圖片來源:Noom)
用戶每天記錄下自己吃了哪些東西,再由系統計算出紅黃綠各佔多少比例,教練從旁鼓勵他們努力提高綠色食物的比例、減少攝取紅、黃食物。
也就是說,Noom不會禁止吃任何食物,甚至有些人因為減重進度順利,被教練建議可以去買一份最愛吃的大麥克慶祝一下。
有趣的顏色分類很容易融入日常生活,往後當用戶想拿時,腦海中出現的「紅色」警戒會讓他們多想幾秒鐘。
有了這些小小推力,再加上以「鼓勵」代替「禁止」,用戶很容易就能漸進式改變原先的飲食習慣,畢竟「情緒健康」也是整體健康狀況中很重要的一環。
4. 減重也需要「大腦改造」,改變習慣才能持之以恆
「大部分會在減重過程中半途而廢的人,幾乎都是因為沒有改變舊有的習慣」,除了訓練用戶學會紅綠燈飲食法之外,Noom也會對用戶進行「大腦改造」,把好觀念內化成好習慣。
(圖片來源:Pixabay)
從用戶一開始填寫的問卷裡,Noom的教練會挖掘出最有效的激勵因子(如重新穿上好看的牛仔褲)、減肥過程最大的阻礙(如工作上的應酬太多),再規定用戶每天花一定的時間(依等級而定,約為數分鐘)完成教練開出的閱讀和運動課程,內容包含由專業營養師、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重要的健康觀念,最後還有隨堂測驗和回家功課。
例如,關於壓力飲食的課程結束後,隨堂測驗題目是「你的壓力源是什麼?」、「你的壓力反應是什麼?」再請用戶列出自己卸除壓力的方法,像是深呼吸、散步、打給親友聊天等;計步功能則讓用戶完成每日一萬步的功課。
此外,Noom還提供用戶「教戰守則」來對抗社交壓力,讓他們在一些可能會讓減肥破功的場合全身而退。舉例來說:和朋友聚餐時決定點沙拉吃晚餐,但朋友紛紛勸說「來這裡不吃薯條太可惜了」;或是週末回老家,媽媽總是擺了一桌滿漢全席。
面對這些尷尬狀況,用戶可以回應「我和薯條正在冷戰」、「你煮的菜太好吃,吃了會停不下來」。
(同場加映:面對善意卻多事的親友,你可以用這4種職場技巧來應付)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最特別的是,Noom允許用戶自行設定觸發警報的條件,比方說,警報條件設定成「一整天都沒打開APP」或是「沒到健身房打卡」,教練就會主動傳訊關心用戶今天是不是偷懶了。
經過大改造之後的Noom的確成功了,「因為大腦改變,用戶養成良好習慣,減重效果得以持續」。他們追蹤加入減肥計畫一年、年齡層從18到60歲的用戶,每人平均能在四個月內減掉7.5%的體重,而60%的用戶就算不續訂Noom的服務體重仍能持續下降,顯見他們已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未來,Saeju和Artem希望能爭取更多注重員工健康狀態的企業客戶。也因為肥胖與糖尿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他們也在2017年提出「數位糖尿病預防計劃」,並通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審核。
創業多年,Saeju終於走上父親當年救世的理想之路,靠著他的創業精神,讓越來越多的人過著健康生活!
推薦閱讀:
1. 從小體弱多病的他,如今目標是活到180歲!「防彈咖啡」創辦人的健康和事業秘訣!
2. 你知道吃「速食」也能養生嗎?這間來自英國的健康速食店讓員工學詠春拳,成功打出一片天!
3. 如果健康食品更方便,你會想吃嗎?這位創業家每天站崗四小時,收集顧客意見改善產品,讓你投幣就吃得到新鮮食物!
參考資料:
1. The Noom plan wants to help you lose weight without dieting — does it work?
2. How Noom Won 2020, a Banner Year for Wellness and Weight-Loss Apps
3. Weight Loss App Noom Quadruples Revenue Again, This Time To $237 M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