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不用廉價方式發揮愛心,9家公司用企業方法解決食農、銀髮、城鄉問題

2016-05-20

社企流於今年4月17日舉辦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帶領大家一起探索台灣目前需關切的三大領域──食農、銀髮、城鄉。透過歐、亞、美、非四洲的社會企業案例分享,一起瞭解他國如何運用商業方法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啟發了更多人的投入,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

本文整理出四大重點:1. 食農:用食物連結你我。2. 銀髮:找回生命的價值。3. 城鄉:用愛縮短差距。4. 公部門的看法與政策執行。

 

今年的社企流選的主題是「擁抱未來」,為了營造未來感,社企流很用心地將台大綜合體育館佈置得像一艘太空船,並且有兩位太空人引導大家入場。

 

圖片來源

 

這次的四週年論壇,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工作室合作,選出了三個台灣目前最需要關切的領域,分別是食農、銀髮與城鄉,每個領域都有代表性的社會企業家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特別的是,這次分享的案例橫跨了歐、亞、非、美四大洲,每一位講者都帶著未來的信物來到現場,代表著自己與未來的連結。

 

1. 食農:用食物連結你我

食農方面,講者包括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幸福果食創辦人簡家旗以及Eatwith創辦人Guy Michlin。(圖片由左至右)

 

圖片來源

 

鄭涵睿先生關注的是農產品的品質問題,並且提到台灣農作物大量使用農藥以及肥料的情況,使得他想提供更健康有機的產品,而簡家旗先生則是希望能透過在稻田裡辦餐會的形式解決農村的年輕人口外流、大眾忽略農業與農村價值的情況。

這兩位社會企業家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提到台灣農業人口的年齡老化現象,綠藤生機發展的是活芽菜以及有機清潔保養品,藉此吸引年輕人的投入,不過鄭涵睿先生也承認,活芽菜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是個很好的方法,但他希望這是個開頭;幸福果食則是希望能創造年輕人與農村的連結,讓年輕人有動機回到農村或投入農業。

幸福果食的創辦人很強調與土地的直接接觸,鼓勵人親自走進農村,雖然這個模式能否擴大或持續仍受到質疑,但簡家旗先生主要是希望幸福果食能啟發更多的人投入或創立新的相關社會企業,並且把這樣的模式傳遞給在地,而這也呼應了前述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先生所提到的「希望這是個開頭」的理念。

相較於前兩個社會企業家關注的是農業情況,Eatwith這個被稱為「餐飲界的Airbnb」的社會企業,則是藉由食物來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做為一個平台,Eatwith提供民眾上網登記成為主廚,只要符合Eatwith資格的廚師,便有機會讓自己的家成為餐廳,享用人情味與美食兼具的饗宴。

最令人感動的是,藉由Eatwith這個平台,讓許多人因此相知相識,變成好友或變成戀人,也讓許多人找到他們喜歡做的事,點亮了他們的生活,且Eatwith還為當地的旅遊增添了旅遊特色,間接地促進觀光產業。

對於現場觀眾提出鑑於Airbnb在推行過程中遇到法律問題,例如旅館法、稅務該如何計算等,身為同樣也是共享經濟平台的Eatwith是否也有遇到法律挑戰的問題,Eatwith創辦人Guy表示,目前他們尚未遇到法律問題,但他認為若未來Eatwith的規模越來越大時,可能會有飲食相關產業的反對聲音出現。

論壇現場也有人提出信任的問題,Guy的回應是,他們會謹慎地挑選主廚,讓消費者能安心地去主廚的家中享用食物,也會閱讀食客在線上的評等,並針對評價異常負面的主廚進行調查,以維護平台品質。信任其實也是Eatwith很棒的特色之一,當這個世界容易因為一些事件而撕裂彼此關係時,Eatwith藉由食物強化了人的信任關係,因為信任,食客們才敢走進一個陌生人的家,享用主廚烹調的食物以及交換彼此的人生故事。

 

 2. 銀髮:找回生命的價值

銀髮的代表有Oma’s Pop-up創辦人Mark Hendrik、Eatwell餐具設計師姚彥慈以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圖片由左至右)

 

圖片來源

 

這三者對於銀髮項目的著重處也各有不同,Oma’s Pop-up的創辦人年僅22歲,就已觀察到荷蘭孤獨老人的問題,因此發起Pop-up 餐廳,由老人當主廚,並且讓他們與客人用餐,增加他們的社交機會。Eatwell則是針對老人的進食問題,為了提高老人的進食量和維護老人的自尊,因此推出對老人更友善及方便的餐具;而弘道則較關心的是台灣長照的問題,也因為組織較龐大,所以服務項目從體驗活動到居家服務都包含在內。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啟發者的角色,雖然是非營利組織,但是因為他們的服務項目和體驗活動啟發了兩個社會企業的成立,分別是香港的Eldpath與台灣的銀享全球。執行長林依瑩小姐也有提到台灣外勞與國內勞工比例落差的問題,她希望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未來能繼續啟發更多人創立與銀髮相關的社會企業,使更多人接觸這個議題,提升本國從事老人服務項目的比例,她也強調未來的市場會是在銀髮,建議年輕人可以早點關注與投入。

Oma’s Pop-up的緣起其實是Mark的一個學校作業,而台灣其實也存在孤獨老人的現象,只是台灣目前多半是非營利組織,提供探視老人、送餐服務、照顧服務等項目,例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門諾基金會等組織。但隨著台灣的高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如何讓老人從「被服務的對象」成為「服務對象」,讓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期待以及延續自身價值,是未來台灣需要去發展的。

Mark在回應科技如何影響未來世代這議題時,他認為未來「孤單」的定義可能會改變,因為年輕世代與上一代的差異是,年輕世代有各種的社群媒體得以輕易地擁有社交活動,但是Mark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實體的社交活動以及與自己在乎的人的互動,而與社群媒體上的陌生人互動或者是虛擬的互動可能只會讓人們更加寂寞,成為另一個亟待被解決的問題。

至於Eatwell的誕生原先也來自姚彥慈小姐學生時期的作業報告,後來因為她的設計夥伴對於產品的期待以及她失智症的外婆,讓她進而將紙上的計畫成為實體的產品。她很詳細地分享她推出Eatwell產品的過程,包括如何定義問題、深入研究、設計、改良等過程,而她與其他講者不同的是,這些過程呈現出創立社會企業並非那麼簡單,是由一連串的過程和長久的時間所促成,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研究更是重要,對於現場有想創立社會企業的聽眾而言是一個實用與值得參考的案例。

 

3. 城鄉:用愛縮短差距

城鄉的議題上,有ColaLife創辦人Simon Berry、iHealth共同創辦人王照允以及甘樂文創創辦人林俊丞。(圖片由左至右)

 

圖片來源

 

ColaLife是當天唯一來自非洲的社會企業,起源於創辦人Simon在尚比亞觀察到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他發現尚比亞因為缺乏藥物,約有19%的孩童喪命於脫水或腹瀉等症狀,第二件事是尚比亞的可口可樂幾乎無所不在。

結合這兩個觀察,他便想出可以運用可口可樂箱的縫隙運送藥物資源,因為這個管道比公部門的運送管道還方便以及深入。而ColaLife的案例更是展現了社群力量的重要,ColaLife運用臉書分享他們的想法以及吸引可口可樂的注意,也因此讓他們得到與可口可樂合作的機會。可以看到,社群媒體不僅是一般企業的行銷方式,對於社會企業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去讓大眾以及合作對象認識和認可他們。

iHealth推行醫療物流,希望自身在未來成為一個平台,結合不同領域的醫療資源給最需要的人。在這個案例中,王照允先生提出藥師可以做得更多的想法,藥師透過把藥物送到病人家中的過程,除了讓年老者或行動不便的人較方便以外,還可以更瞭解病人面臨到的狀況,例如家庭、生活環境等,藉此解決一些醫生在醫院、診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甘樂文創是個位於三峽的社會企業,推行文創、社區育成、弱勢兒童陪伴等服務。三峽是個城市與鄉村交會的地方,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的社會問題,其吸毒人口高於新北市平均,高中職學歷以下的人數將近是整個區域的一半,而吸毒除了會有衍生的家庭問題外,更需要整個社會來負擔這龐大的社會成本支出。

另外,三峽因為有台北大學的設立,政府在學校附近開始有造鎮計畫,而新(台北大學附近)舊(老街附近)城區之間的差異,造成兩城區對於地區的認知落差,讓甘樂文創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城鄉改變的平台。

林俊丞先生的一句話非常地打動人,他說,台灣人並不是沒有愛心,只是習慣用廉價的方式付出愛心,也就是只捐錢卻不付出行動,而這樣的結果容易使弱勢團體更加地依賴社會資源,甚至認為社會資源的給予是理所當然。也因此,甘樂文創推出了小草書屋,希望能給予孩子夢想以及品格教育。除了平日提供課後的課輔外,每一年他們也會有「圓夢計畫」,並且帶著小朋友們寫企劃書、規畫行程,讓小朋友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公部門的看法與政策執行

特別的是,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先生也出席了這場論壇活動,他提到台北市目前正在推行針對兒童的食農教育「小田園計畫」,而台北市社會局也針對成人推動「老人共食計畫」,未來台北市也希望推出台北社會福利事業的Google map,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更方便地找到社會福利的服務單位。另外,石頭湯計畫是台北市預計找出四個社福需求最大的地區,由政府出資讓社福團體進來服務,為一個社會企業的試驗場。

 

圖片來源

 

除了政策方面,柯市長也提出了幾個對於社會企業、社會福利機構的看法:

第一,政府輔助企業時,不應用成功率來計算業績,因為這樣的話,就容易只與本身已成功的企業合作,與新創企業的合作機會便較少。

第二,由於社會一直在變遷,沒有一個經濟模式會保持不變,因此社福團體也需要有新的經濟模式來因應。

第三,大眾應對公部門有「容錯」的概念。因為政府並非每一次的行動都能成功,但若大眾無法容忍政府出錯,很容易導致公部門為了避免出錯而不做事。

在這場社企流的四週年論壇,讓人感受到了每一位創業者的理想和熱情。食農、銀髮與城鄉這三個領域其實彼此緊緊相扣,而我們要如何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不能只靠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大眾也付出行動去關心這個社會,並且相信改變的力量,如同Oma’s Pop-up的創辦人Mark所說,他原先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改變,更是不相信做出改變的人會是他,但是他做到了,而他甚至只是個學生。

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難以預測,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越來越多人努力地讓改變成真,讓社會能更放心地擁抱未來。

 

參考資料:

1.「想解決社會問題,先瞭解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哪些問題」社企流四週年論壇 帶你看見現況、擁抱未來!

2.「台灣有太多負面言論了,我們需要的是實際的改變」社企流四週年論壇,帶你用想像、行動與堅持擁抱未來!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