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點:善用貴人的貴人。
本文四大重點:1. 將夢想拆小,先挑戰自己能搞定的事。2. 不要一個蘿蔔一個坑,堅持找對的人。3. 改變問問題的方法,讓投資者增加信心。4. 堅持免費,靠賣額外的圖片與服務賺錢。
1. 將夢想拆小,先挑戰自己能搞定的事
1988 年,Melanie Perkins生於澳洲伯斯 (Perth) 。從小就對做生意很有興趣,14 歲那年,織了一些圍巾,拿到店鋪寄賣。這讓她感受到建立自己事業是多麼自由與興奮,也讓她之後做更大的嘗試。
19歲時,Melanie進入西澳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讀大眾傳播。上設計課時,發現軟體都非常複雜。很多同學花了一個學期,才搞懂每一個按鈕的位置與功能。
於是她想:如果能夠打造一個簡單又好用的軟體,讓人人都能設計,顛覆出版業的模式,該有多好!
「讓人人都能設計,顛覆出版業」,對19歲的少女,是個很大的夢想。Melanie和男友(也是之後創業的共同創辦人)Cliff Obrecht 商量後,決定將夢想拆小,先挑戰能應付的問題。
圖說:Cliff 和 Melanie (圖片擷取:Melanie 的 Medium)
Melanie的母親是一位老師,每年都因為出版校刊而頭痛。因為她和大部分老師一樣對設計沒概念,學校卻要求他們做出一本看起來專業的刊物。除了不懂設計,老師們也沒有合適的工具,因此只能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軟體:微軟的 Word 去設計校刊。
校刊的特色是:市場雖小,每間學校都有。另外,一年一期,工作量不會太大。還是學生的 Melanie認為,這是一個有機會的市場。
(同場加映:Melanie 讓人人可以設計校刊,這家公司讓人人可以設計 T-Shirt!請看:如果你在職場的角色是「維他命」,前途岌岌可危!這家T-Shirt設計平台,教我們如何變成顧客的「止痛藥」!)
Melanie想提供一個容易使用、並且讓多人快速討論的工具。她和 Cliff 打算打造一個在網路上的平台,這樣老師們就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另外,一起合作的老師,也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對設計稿發表意見,而不再是用Email 寄來寄去。
當然,老師最關心的除了好不好用,還有多少錢。由於校刊會印出紙本,所以Melanie認為可以讓老師們免費使用平台,但透過幫學校印刷校刊紙本來賺錢。
有了想法,Melanie和Cliff 向親友們借錢作為創業基金,並找人寫程式。由於兩人都不懂寫程式,因此將需求一頁一頁地寫下,並將畫面畫出來。然後就帶著這份80頁厚的需求,去拜訪伯斯的軟體公司。大部分公司看了他們的需求後,認為不可能做到。最後總算找到一家公司,願意承接這個專案。
6 個月後(2008年),這個名為「Fusion Book」的平台上線。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太多的工具,所以很快就有一間學校訂了 200 本校刊。第一年,他們拿下16所學校的生意。很快地,變成50、100、300家。Fusion Book快速變成了一家穩定獲利的公司。
圖說:Melanie 在宣傳 Fusion Book(圖片擷取:Melanie 的 Medium)
2. 不要一個蘿蔔一個坑,堅持找對的人
Fusion Book上軌道後,Melanie開始思考初衷:「讓人人都能設計,顛覆出版業」。她知道想要達到這目標的技術是有的,但她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前進。
2009年的一場研討會中,Melanie認識了她的貴人:創投大師 Bill Tai。在聽了 Bill 的演講後,Melanie決定該找投資人!在和 Bill 短暫的自我介紹後,Bill告訴她:「你下次到舊金山的時候,我們好好的聊一下吧!」。就憑這句話,Melanie馬上買了機票,一個人飛到舊金山去拜訪 Bill。
圖說:Bill Tai(圖片擷取:OSLO)
在舊金山和 Bill 的「午餐會」並不順利。Melanie沒有見投資者的經驗,竟將簡報都列印出來。和 Bill吃午餐時,一大疊的紙讓場面非常混亂。Melanie拼命解釋,Bill不斷發訊息。午餐結束後,Melanie 覺得大勢已去。
沒想到當天晚上,Melanie收到Bill的Email。Bill說如果 Melanie 能夠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團隊,那他就願意投資。另外,Bill也請 Melanie去拜訪另一位貴人: Lars Rasmussen。Lars 是「Where 2 Technologies」的共同創辦人(後來被 Google 收購,成為了我們熟悉的 Google Maps)
(同場加映:想要學 Melanie,第一次簡報就成功?請看:一次教會你,Google、Apple、Amazon產品發表會上用的簡報技巧!)
圖說:Melanie 帶去找 Bill 的簡報(圖片擷取:Melanie 的 Medium)
由於Bill相信Lars對技術的判斷,因此他要求Melanie在招募技術團隊時,要得到 Lars的批准。Melanie和Lars一見如故,都認為設計的需求可以被整合成一個工具。因此,Lars同意擔任Melanie的顧問。只不過Melanie沒有料到Lars 對技術團隊要求很高,她接下一年找到的人,都無法令Lars滿意。
Lars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主動介紹了兩位之前在Google的同事 Cameron Adams和Dave Hearnden。Cameron後來成為Melanie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而Dave則成為了公司的技術長。
圖說:Cliff,Melanie 和 Cameron(圖片擷取:Smart Company)
有了兩位前 Google高手加入,Melanie總算有了自己的技術團隊。2012年,他們成立新公司「Canva」,開始「讓人人都能設計」!
3. 改變問問題的方法,讓投資者增加信心
成立技術團隊的同時,Melanie也在募集更多資金。Bill知道後問她:「你會風箏衝浪嗎(Kitesurfing)?」。
原來,Bill每年會在夏威夷舉辦一個研討會,連結創投者和新創公司。早上是講座、下午屆安排風箏衝浪。Melanie聽到這個難得的好機會,馬上拉了男朋友 Cliff 一起去學風箏衝浪,還要趕在研討會前學會。
圖說:正在風箏衝浪的 Bill(圖片擷取:CNN)
在研討會上,Bill把自己的貴人介紹Melanie,給Melanie對所有投資人講話的機會,而Melanie也成功地吸引了一些創投的興趣。但是,這些創投都期望看到更多的人有興趣,才願意投資。
Melanie和Cliff回到舊金山後,開始拜訪不同的創投業者。但運氣並不好,花了一年,見了超過 100 位創投後,依然找不到人願意投資。於是,他們決定調整簡報策略。
首先,他們將每一次的簡報中,創投者最關心的問題,放在簡報的最前面。例如:有創投完全不懂設計,對這個市場不熟悉。Melanie一開始就介紹這個市場,並說明目前市場上缺了什麼服務。
另外,Melanie 也改變了她問創投的問題。不問他們是否願意投資,而是是否可以針對她的簡報提供意見。會議結束後,Melanie會開始針對創投提出的意見做出修改。一個月後再約見面,讓那位創投看到他提出意見被採納了。這樣來回幾次後,創投感受到Melanie的誠意,進而更願意投資。
Melanie 的兩個策略,讓相信他們的創投越來越多。最後,他們的種子輪募到的資金,竟然超過了原定的150萬美元!
4. 堅持免費,靠著販賣額外的圖片與服務賺錢
有了人才和錢,Melanie開始打造出她心目中理想的產品。結果,花了整整一年,才完成了 Canva 平台的開發。
由於Melanie希望這個平台真的能讓每個人都能夠設計,因此Canva和Fusion Book一樣,完全免費。平台不會插入廣告,也不會在用戶的作品上加浮水印,真的要讓每一個用戶都能夠完整的使用Canva。但問題是,這樣Canva怎麼賺錢?Melanie決定透過販售額外的圖片、字型等來賺錢。
圖說:Canva 平台上免費和付費的圖片(圖片擷取:Canva 官網)
2013年8月,Canva正式上線。由於有不少的知名人士的投資,如:美國演員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飢餓遊戲》)、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博物館驚魂夜》)。而因為團隊中有一流的技術人才(Cameron和Dave都是從Google校友),Canva 得到很多媒體曝光。這些報導成功讓 Canva 在正式上線前就有 5 萬人排隊等著成為用戶(Canva 剛上線時,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用戶,是需要申請的)。
(同場加映:Canva 有知名演員投資,但有些演員卻選擇自己創業!請看:人人都可以是「網紅」!奧斯卡得主葛妮絲派特洛靠這 3 招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打造出吸引了 70 萬粉絲的電商公司!)
上線後,Canva 也推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服務,例如,用戶可以選擇要 Canva 協助列印,然後將成品寄到用戶家中。而企業用戶也可以選擇每月繳費,升級成企業版,就可以得到更多讓團隊共同創作的功能。
因為 Melanie 堅持讓免費用戶也能夠使用完整的功能,約25,000家非營利組織因此受惠。它們透過 Canva 設計出更專業的文宣,讓更多的人能夠投身公益。
圖說:Melania(圖片擷取:Melania 臉書)
此後,Canva快速成長。2018年達到10億美元的估值,成為「獨角獸」。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許多商業活動移到線上,促使Canva用戶大幅增加。同年,Canva擴張進入影像編輯的市場,推出「Canva Video」。2022年,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
Canva在2021 年 9 月取得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400億美元。如今用戶約3000萬人,分佈在 190 個國家,用戶總共產出超過十億份設計,並以每秒 33 份的速度增加。
當年那位19歲的「校刊女孩」,靠著自己、貴人,和貴人的貴人,成就大業。
(本文上一次更新是在2021年1月27日)
推薦閱讀:
1. 懷孕4個月時,單挑價值上兆的產業。這位媽媽用「透明」策略,打下維他命市場
2. 你對「按讚」沒有感覺了嗎?美國最夯的女性社群,重新找回實體社團的魅力
3. 美國人也愛「蜂蜜檸檬」!這位 4 歲創業、10歲拿到百萬美金投資的「蜜蜂女孩」,教我們成功的機會就在身邊
參考資料:
1. The 32-Year-Old Founder of Startup Canva Gets $3.2 Billion Value
2. Canva, now valued at $3.2 billion, launches an enterprise product
3. 10 Facts About Canva CEO Melanie Perkins
5. How Canva beca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 unicorns in history
6. She Was Told ‘No’ 100 Times. Now This 31-Year-Old Female Founder Runs a $1 Billion Business.
8. Here’s how Canva uses tailored employee challenges to make sure it hires the best people
9. The unicorn club: Three Aussie start-ups part of exclusive group as private billion dollar compa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