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用「網路效應」來創造成功!臉書「贏家通吃」給個人的5個啟示

2017-05-08

Facebook 最近(2017年4月)更新了新功能,悄悄的把相機功能放入它的 App 中。而大家是否注意到這個功能,和 SnapChat 極度相似?這正是 Facebook 企圖運用了它在社群網站上得到的「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阻止 SnapChat 繼續壯大的佈局。本文分享「網路效應」如何讓新創事業快速成長,創造屹立不搖的領導地位。

本文5大重點:1. 利用「網路效應」築起經濟護城河。2. 從提供簡單又實用的服務開始,創造「網路效應」。3. 用內容來建立網路效應。4. 用大數據來鞏固網路效應。5. 建立了「網路效應」,靠著「借用」也能夠繼續壯大。

 

創新心法:持續提供好的印象和服務給顧客,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網路效應」,你將能擁有更多競爭優勢。

 

1. 利用「網路效應」築起經濟護城河

所謂「網路效應」是指一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會隨著使用的人數增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進而吸引更多使用者。

透過「網路效應」所累積的使用者,因為使用者人數增加而受惠更多,更願意繼續使用。當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會形成一種群聚效應。也就是說,當身邊的人都在使用,或是媒體不斷報導,會吸引更多的人使用,成就產品在市場難以取代的地位。許多網路公司利用「網路效應」快速成長,並在特定市場維持領導地位,使「網路效應」成為這兩年國外創業圈的熱門話題。

就如同照片分享的App Instagram,最早只有提供照像濾鏡功能,使用者除了能在Instagram上分享照片,也能輕鬆地將照片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當在Instagram上分享的數量越來越多時,便會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加入Instagram,分享自己的照片、或是追蹤他人的照片。使用者可以得到的價值隨之增加,驅使更多的使用者加入。「網路效應」讓Instagram成為照片分享App的領導者,就連Facebook都自認無法在行動裝置的照片分享上超越Instagram,於2012年出資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

 

2. 從提供簡單又實用的服務開始,創造「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的核心概念是,服務或產品的價值會因為更多人使用而增加。在一開始的時候,提供簡單實用的產品或服務,吸引使用者加入,待使用者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再開始建立社群,讓使用者間能互相分享並互惠。

國內知名的網路看板「批踢踢實業坊 (PTT)」,就是很典型的例子。PTT早期只是一個臺灣大學電子佈告欄系統,使用者多數為學生,以學術性質為目的,在網路上快速分享資訊。隨著時間累積及使用者增加,PTT上的資訊不再侷限學術領域,內容和功能越來越豐富,使用者在佈告欄上的互動也越來越熱絡,提供給使用者的價值隨之增加。時至今日,PTT已成為台灣許多資訊的集中站,更是很多人尋求問題解答的地方,自創站以來已有超過20年歷史,仍然沒有被淘汰,是目前台灣最受歡迎的論壇之一。

 

screen-shot-2016-08-30-at-11-33-48-pm

(圖片來源:批踢踢實業坊

 

3. 用內容來建立網路效應

早期的新創事業透過各種方式吸引使用者加入,並盡可能讓使用者間能在網路上建立關係。但這樣的方式不一定能夠長久,因此開始有人提出內容優先商業模式,提供使用者發表文章或影音的工具,再利用這些數位內容的主題帶動社群討論。這樣的模式並非透過使用者間的互動產生「網路效應」,而是利用使用者有興趣的文章、影音、照片發佈等內容,吸引使用者加入。這樣的方式與僅專注於建立關係的模式相比,可以更快地提供價值給新加入的使用者。

舉Facebook為例,草創時期僅提供使用者在網路上放個人檔案及建立關係,專注在增加使用者間的關係建立。隨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Facebook上的使用者所提供的資料就越多。即使擁有很多會員,若網站上沒有豐富的狀態更新,人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而不再造訪。擁有龐大資料量的Facebook知道,內容才是使用者不斷造訪的關鍵,便很快地開發了照片及發文等功能。每個會員可以在Facebook上表達想法、分享影音,也可以閱讀到朋友或明星的狀態,進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註冊帳號。造就擁有超過15億用戶數的龐大社群網站,至今沒有其他社群網站可以取代其領導地位。

 

screen-shot-2016-08-30-at-11-44-46-pm

圖說:除了讓會員上傳個人檔案和建立關係外,Facebook後續開發了多元服務,比方說群組和照片上傳等。

(圖片來源:Facebook

 

4. 用大數據來鞏固網路效應

科技的進步使人類有了處理大量數據的技術,「數據網路效應」也隨之被提出,運作模式就如同將「網路效應」應用在大數據上。當越多人使用產品,公司便可取得更多的資料,使產品變得更「聰明」,能更準確的命中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繼續使用的意願,公司便可再從使用者端收集到更多的資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與「網路效應」不同的是,「數據網路效應」需要產品或服務會有自動學習的能力,要能夠快速收集使用者的資料,並即時做出更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調整。日積月累下來,便很難被競爭者取代,因為沒有人能比這個產品更了解並契合使用者的需求。Google就是利用這個概念建立起搜尋王國,透過解讀使用者在搜尋引擎上的行為,調整搜尋結果,讓使用者往後可以更快找到想要的資料。甚至在使用者還沒輸入完關鍵字,就預測並列出可能的關鍵字組合,大幅提升使用者體驗。

 

5. 建立了「網路效應」,靠著「借用」也能夠繼續壯大

Facebook 旗下的Instagram 在去年「借用」了 Snapchat 的「放映」功能後,使用人數直線上升,目前用戶數目已達到7億人。而其中的1億名用戶是在去年12月後才加入。除了 Instagram 外,Facebook也陸續的將類似的功能新增到旗下的 WhatsApp 和 Messenger 中。

除此之外,Facebook 也將 Snapchat 最引以為傲的 「擴充實境」功能,加入 Facebook 的 App,進一步粉碎了 SnapChat 成為 「未來照相機」的願景。

雖然這樣做顯得 Facebook 不夠創新,但是,由於它累積了大量的使用者,因此有了「網路效應」的 Facebook 可以選擇直接抄襲競爭對手的新功能,藉此防止自己的使用者因為想要體驗新功能而轉用對手的產品。這樣做也確保 Facebook 持續保持領先的位置,逼對手和它共存,而不是超越它。這也是擁有「網路效應」後的優勢。

 

建立「網路效應」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許多的時間及努力來累積創造。無論是透過現有用戶所貢獻的內容,吸引更多用戶加入,或是利用使用者所提供的資料,調整成最契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都是無形之中築起一道很高的門檻,讓後來的對手難以與之抗衡,成就「大者恆大」的網路趨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夠建立自己的「網路效應」。不管我們從事任何行業,只要我們能持續讓我們服務的對象(客戶或主管)滿意,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使用我們的服務。而在這樣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就算之後有提供一樣甚至更好的服務對手出現,你也能靠著「網路效應」得到比對手更多的優勢!

 

歡迎加入《創新拿鐵Line好友》每天自動收到新文章!(ID:@startuplatte)

 

參考資料:

1. In Silicon Valley now, it’s almost always winner takes all

2. The Power of Network Effects: Why they make such Valuable Companies, and how to Harness them

3. Understanding Network Effects

4. The Power of Data Network Effects

5. Building the Next WhatsApp or Instagram: The Network Effect Playbook

6. Facebook copied Snapchat a fourth time, and now all its apps look the same

7. Why Facebook Keeps Beating Every Rival: It’s the Network, of Course

 

推薦閱讀:

1. 想當上億新創公司,先建立「網路效應」再說!

2. 新創事業想要像Uber、LinkedIn等這些公司一樣快速成長?先思考這七件事

3. 獨角獸怎麼死的?大起大落的創業故事給我們的3個啟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