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智慧

為什麼一談到敏感話題,大家像是活在不同的現實之中?盲點如何捉弄我們,我們如何克服?

2019-04-19

每個人都有盲點,盲點泛指我們留意不到的地方,就好像駕車時無法從後視鏡看見的區域及角度一樣,會潛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當個人產生盲點時,就無法看清事實的真象;當團體產生盲點時,就會存在偏見錯失人才及機會。因此如何避免盲點,擁有全方位的思維及視野,對個人成長及團體發展而言都很重要。 

 

創新點:3種常見的盲點,以及克服它們的技巧。

 

本文3大重點:1. 避免「確認偏差」要瞭解事情全貎後才下結論。2. 檢查「後見之明」的方法是寫日記。3. 克服「集體思考」從找人開始。

 

要瞭解個人認知上的盲點,可以先瞭解個人視覺上盲點,因為它們的概念相同。

當光進入我們的瞳孔並照射到視網膜上時,視網膜內的「光感受器」會解釋光的信息並傳遞到大腦,於是我們看見了事物。

但視網膜上有一個小區域並沒有「光感受器」,於是形成盲點,理論上我們會看到一小片黑點,但事實不然。因為我們的大腦會估計缺失的斑點,並評估我們的周圍環境,然後將其投射到盲點,因此我們看到的事物感覺上仍是完整的景象。

 

藍色圓圈處即是視覺盲點(圖片來源:personalexcellence)

 

個人認知上的盲點也是一樣,存在著我們未意識到的事物,但我們卻看不出來。例如與我們不同的特徵、行為、信仰、態度、習慣、感受、思想及價值觀等。如果我們不喜歡傲慢的人,直覺反應是他們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其實是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我們不同。但由於大家都是由自己的視角看待事物,因此無法立即察覺到彼此的盲點。

這就是為何不同政黨間的支持者對於什麼是事實和真相,存在著那麼大的差距,又為何自己總是覺得比他人更有道理的原因。所以如果能瞭解自我盲點,等於是認識了未知事物,提升了自我意識,也代表了個人成長。 

哈佛商業評論(HBR)在2013年10月的文章中有提到3種常見的盲點,以及克服它們的技巧。

 

1. 避免「確認偏差」要瞭解事情全貎後才下結論

第一種盲點稱為「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意指我們在接收新訊息時,會接受與我們理念一致的信息,並貶抑或忽略與我們理念不一致的信息。例如你覺得法國人很魯莽,便會在造訪巴黎時找到例子證明你的觀點。即使在途中你有遇到友善及樂於助人的法國人,你也會認為只是例外而忽略。

「確認偏差」會蔓延到我們做出的每項決策,包括員工績效評估、主要的採購,以及管理行動等。對於投資人而言,「確認偏差」更是危險。例如,一旦投資人喜歡某家公司,便會將此公司的負面訊息視為不相關或不正確,即使股票一直下跌 ,仍會長抱不放。他們會將該公司所有新聞以正面解讀,甚至尋找支持該公司仍是良好投資標的之信息。

 

(圖片來源:isaiahhankel.com)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原因之一是他没有我們常見的情緒及偏見。大家可能會認為巴菲特能冷靜做出決定,是由於他大腦的某些特徵使他比我們更加理性,但其實巴菲特還應用了特殊方法來防止「認知偏差」影響他的決定。

巴菲特說:「人類最擅長的,是解釋所有新的信息,以便他們先前的結論保持不變。」為了避免「確認偏見」,巴菲特會坦誠自己的缺點,承認即使是他作的決定,也可能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而且他不會忽視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觀點。

例如有一年在奧馬哈市(Omaha)舉行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會上,巴菲特邀請了對沖基金交易員道格·卡斯(Doug Kass)參加。卡斯長期批評巴菲特與他的投資風格,並且賣空波克夏·海瑟威的股票。但巴菲特認為邀請卡斯來參加能為年會增添樂趣,也是個接納不同觀點的機會。

巴菲特也學習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策略。達爾文曾說堅持自己的信仰是人類的自然傾向,所以為了避免盲點,達爾文會在遇到與他的信念相矛盾的事情時,強迫自己在30分鐘內寫下新的發現,不然他的思想就會拒絕這個相反信息,就像身體會排斥外來的移植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做兩件事來避免在投資、投票和其他主題上做出錯誤決定。第一要意識到「確認偏見」的危險,承認我們的判斷可能會被它影響,並積極尋找及理解與我們信念不同的信息。第二是閱讀與我們不同信念方的意見,或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理由,合理評估所有信息,而不急於辯護自己的觀點。

 

(圖片來源:windermerewealth.com)

 

2. 檢查「後見之明」的方法是寫日記

第二種盲點稱為「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是指在我們生活過程中,我們會保存記憶,但多數人往往偏向選擇性的回憶。於是,我們會從記憶中挑選我們喜歡的證據,然後去解釋已發生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心理模型和分析架構。但「後見之明」會削弱我們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讓我們陷入「事後諸葛」,對當時複雜的情況在事後做出過於簡單的結論。

例如微軟的比爾蓋茲、臉書的馬克祖克柏、戴爾電腦的麥可戴爾,以及甲骨文的賴瑞文利森等人,都是從名校輟學然後創業成功的好例子。當初他們放棄學業的決定在事後都證明是對的,於是有「後見之明」的人便會簡單下結論說,從名校輟學創辦科技業的決定有多睿智。

但其實蓋茲說當初他只是怕別人會捷足先登才選擇輟學,而且他的父母對他的決定很擔心,另外祖克柏更是只花了5分鐘就決定輟學。但因為他們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因此「後見之明」高估了他們當初所做的決策品質。如果有學生因此相信了這樣的結論起而效尤,應該會讓許多學校及家長緊張;且萬一事後創業不成,也會造成許多遺憾吧!

另一種情況是結局未盡理想,則會讓「後見之明」低估了當初所做的決策品質。例如蘋果電腦當初創立的時候有三位創辦人,其中賈伯斯及沃茲尼亞克都成了億萬富翁,只有共同創辦人隆納韋恩與財神無緣,後來靠著社會救濟金過活。因為韋恩在蘋果成立11天後,就將他手上的蘋果股票以800美元賣掉了。如果他當初没賣的話,手上的持股將價值高達220億美元。

因此「後見之明」的人便會嘲笑韋恩當初賣掉蘋果股票的決定,認為他太不聰明了。但其實沃茲尼亞克曾在自傳中形容韋恩的頭腦比他和賈伯斯都靈光,蘋果的原始商標及作業手冊許多都是出自韋恩之手。但因為韋恩有過創業失敗負債的經驗,而且年紀比賈伯斯及沃茲尼亞克兩人都大一截。他自認没有再次失敗的本錢,才會在蘋果成立後馬上獲利了結。韋恩依據他的經驗及判斷,做了當時他認為最明智的決定。只是因為結局未盡理想,所以才會被「後見之明」的人認為是最糟糕的決定。

至於檢查是否為「後見之明」的方法則是寫日記,將重要的會議做成會議紀錄,事後再來比較與你的記憶有什麼差距。

例如HBR文章作者有個朋友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山莊家中舉辦晚宴款待政商名流,宴會中他會請賓客們在一張紙上寫下他們對政治、商業和全球大事的預測。然後他將這些紙塞進一個抽屜裡,讓它們放一年左右,再將它們拿出來,一邊閱讀,一邊享用咖啡和甜點。這雖然很有趣,但令人沮喪的是,這些人沒有預測到任何事情(儘管事後他們聲稱有)。

(同場加映:「文字排毒」可以打敗「三分鐘熱度」?這對夫妻研究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做成這個你我可以複製成功的「筆記本」)

 

(圖片來源:amazon.co.uk)

 

3. 克服「集體思考」從找人開始

第三種盲點稱為「集體思考」,意指團體由同一類型的人所主導,缺乏多樣性,大家的觀點看法都一致,形成非常緊密結合的文化,創造出「一呼百諾」的環境,結果卻扼殺了獨立思想,讓其他不同類型的人覺得無法融入。

以女性為主的投資平台Ellevest創辦人Sallie Krawcheck,就是個從小處在「集體思考」環境中的受害者。但也因為經歷了這些考驗,讓她日後成為職場上不向「集體思考」屈服的鬥士。

(同場加映:女人薪水比男人低20%,照顧長輩子女的時間多16%,壽命多3年。這位創業家,量身打造女人的理財產品)

Sallie七年級時在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查爾斯頓(Charleston)的一所女子學校就讀。學校的管理嚴格,學風保守,Sallie的舉止被視為異類。她周圍的同學竭盡所能的去排擠她,糾正她,讓她每天都獨自吃午飯,覺得很孤單。Sallie那時成績退步很多,通常是最後一名或二名,但她每天仍回到學校面對。

Sallie大學畢業後進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再次經歷了「集體思考」主導的環境。

傳統上華爾街是由男性把持,大部分的交易員及基金經理人均由男性擔任,Sallie所任職的「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 」更是男性主義的大本營。但她常說:「和七年級時相比,華爾街不會讓我覺得更慘。」

 

(圖片來源:crainsnewyork.com)

 

Sallie在「所羅門」奮鬥了三年,然後進入商學院進修,並在時代雜誌實習。她本來打算從事夢寐以求的新聞事業,但時代雜誌沒有給她正職,於是她又回到華爾街,在資產管理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擔任財務分析師。

Sallie發表的第一篇研究報告是負面的,意指建議投資者避開她正在分析的公司。她的標題是「哇,保險公司American General快倒了」。但其他所有分析師對這家公司的分析都是正面的,所以Sallie的老闆叫她不要發表,因為没有人會站在她這邊,讓「說實話」成為「集體思維」下的犠牲品。

Sallie知道如果發表自己的分析一定會被圍剿,但她非常確定這家保險公司正在製造信用惡化的次級貸款(Subprime Loan),所以如果不發表,她會被自己良心譴責。所以她發表了,並打算接受各方譴責。

(同場加映:面對老闆或客戶的批評,你可以用哪些話術優雅應對,巧妙用批評為自己加分!)

但兩個月後發生全球金融危機,American General倒了,Sallie是第一個發出警報的人。她沒有被譴責,反而成為英雄,很快成為伯恩斯坦的頂級分析師,並在五年內升到研究主任。而這時她才有能力處理一個她成為分析師以來,一直困擾著她的問題。

長久以來,華爾街的分析師一直是為兩組立場不同的客戶進行投資建議。這表示投資銀行會建議他們的客戶做一件事,然後轉而提供相反的建議給另一個客戶。因此如果給一組客人的建議是好的,給另一組客人的建議就是壞的。其中的利益衝突顯而易見,但每個人對此卻都視而不見。這對Sallie和任何高誠信的人來說都是無法容忍的。

於是Sallie選擇退出投資建議的業務,放棄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遣散了分析師。結果幾個月後,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NASDAQ)股市崩盤,其他人都受到衝擊,只有Sallie他們毫髮未傷。她說明了面對不合理的現象,不要害怕退出,不要害怕獨排眾議可能會導致災難,因為事實上會導致成功。

 

(圖片來源:youtube.com)

 

Sallie所展示的誠信使她在華爾街的單一文化中脫穎而出,她繼續在花旗和美林擔任要職,並且被「財富(Fortune)」雜誌稱為是華爾街最後一位誠實的分析師。但華爾街對女性的偏見及盲點,讓他們忽略了7兆美元的女性理財市場。於是Sallie想要創造一個與現存男性為主完全不同的投資產品,她最終選擇自行創業,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女性的投資平台Ellevest (「Elle「是法文「她」的意思)。

Sallie想要克服「集體思考」的盲點,不希望她的公司存在華爾街的單一文化與集體思維。於是她從招聘人員開始,尋找具有認知多樣性,能分享基本價值觀和目標,又能獨立堅決表達他們想法的人。

為了避免盲點,首先Sallie要尋找一個與她完全不同的聯合創辦人。她認為與聯合創辦人間存在差異,能在整個組織中灌輸多樣性的種子。所以如果她有遠見,這個人就要務實;如果她主外,這個人就要主內;如果她知道財務,這個人就要知道技術;如果她是女性,這個人就要是男性。

Sallie有財務經驗,但沒有技術經驗,所以她的目標是尋找合適的技術長(CTO),她找到了查理克羅爾(Charlie Kroll)來補充她技術方面的能力。而這個舉動也為公司在保持其認知多樣性上奠定了基調。

接著,Sallie用一個簡單策略來維持各種各樣的觀點。她認為團隊就像是個填空遊戲,一旦有了空缺,就有機會釋出多樣性,並逐漸在公司形成架構。管理團隊就像是在解魔術方塊,裡面會有性別多樣性,有認知多樣性。有些人是樂觀主義者,有些人是悲觀主義者;有些人有此行業的經驗,其他人則有其他行業的經驗;有些人擅長分析,其他則人富有創意,於是公司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多樣性。

 

(圖片來源:wonderopolis.org)

 

為了實現此一目標,Ellevest搜索具有不同背景、經歷、觀點和個性的人。現在 的工程團隊有一半是女性,全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有40%是有色人種。當人員達到這種多樣性水平時,他們會停止招聘,然後確保公司維持擁有一支多元化的團隊,而Sallie也成為培養認知多樣性的專家。

最後,盲點並不全然代表負面,它也帶來成長機會。人生是成長的旅程,發現盲點的過程也不會結束。當你意識到並解決了一個盲點,下一個盲點就會再出現。但這種不斷意識到有盲點並努力克服它們的過程,才是提升個人成長率的有效法寶。

 

訂閱《王文華談創新》音檔,用創新案例改善工作與生活。

免費訂閱《創新拿鐵電子報》,不錯過任何創新案例。

 

推薦閱讀:

1. 「文字排毒」可以打敗「三分鐘熱度」?這對夫妻研究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做成這個你我可以複製成功的「筆記本」)

2. 女人薪水比男人低20%,照顧長輩子女的時間多16%,壽命多3年。這位創業家,量身打造女人的理財產品

3. 面對老闆或客戶的批評,你可以用哪些話術優雅應對,巧妙用批評為自己加分!

 

參考資料:

1. Blind Spots In Personal Growth

2. Three Tips For Overcoming Your Blind Spots

3. CHECK YOUR BLINDSPOT

4. 5 Ways To Avoid Blind Spots In Your Decision Making

5. How Warren Buffett Avoids Getting Trapped by Confirmation Bias

6. 5 Examples of Hindsight Bia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