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 贊助內容

他賭上20年青春、所有身家,發明了改變世界的Dyson吸塵器。戴森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打造他的科技王國?

2023-11-30

從藝術、設計、再到科學與工程,詹姆斯 · 戴森 (James Dyson) 56年的發明人生,是跨界融合的最佳典範。這位被當代推崇的英國發明家、創業家、設計師、工程師,用他的親身經歷,揭露關於創新與發明誕生的終極秘密。

 

提到Dyson,你會想到什麼?

或許,頂級吸塵器、空氣清淨機、吹風機、乾手機,甚至耳機,都映入你的腦海。Dyson,如今已成為這些嶄新科技產品的代名詞。

但在這些產品的背後,有另外一個Dyson,背後的故事更讓人驚奇。他就是這系列Dyson產品的公司創辦人——詹姆斯·戴森 (James Dyson,以下簡稱戴森) ,一位傳奇發明家。

他的傳奇,不僅僅來自他美術學校出身卻成就設計與工程完美結合為一的典範背景還有他在人生一路越級打怪的過程中,逐步精通設計、工程、銷售…等領域,白手起家成立了一間如今市值達210億英鎊(約新台幣8,315億)的公司,至今從未上市。

《創新拿鐵》曾經過這位傳奇人物的發明。但一篇文章,難以道盡他生涯中的創業起伏、商海浮沉。

2023年12月,由戴森本人親自撰寫的自傳《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中文版新書將在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蝦皮商城等各大書店實體與網路通路上架。書中細數他56年來的每個奇思妙想、創業歷程,那滿身傷痕、滿身榮耀的過往。戴森在書中更娓娓道來他歷年的發明,從點子的誕生、精進的過程,無論是吸塵器、乾手機、空氣清淨機、吹風機、吸塵機器人,甚至到電動車,他一一還原當年場景、設計圖,讓讀者彷彿鑽進他的腦袋、站在他身旁,親臨創新誕生的現場。

《創新拿鐵》有幸得到本書授權,摘錄其中部分內容,寫了這篇導讀書摘。

戴森用親身經歷回答了一個長久困惑人們的問題:

創新與發明究竟如何誕生?是靈光一現,劃時代創新與發明就破繭而出?

「關於發明,更多的是失敗,而不是最後的成功。」 戴森在書的序言直白的說。他認為,得要接受、甚至喜歡失敗,但仍持續前進,靠著持久的耐心觀察,才能成就發明。

戴森所說的這番道理,你我並不陌生。但當翻開書頁,與戴森一同進入他如何克服挫折、失敗、突破自我,最終成為一代發明傳奇的人生點滴,依然讓人驚心動魄。

 

初露鋒芒:設計與工程的交會點

圖1:創業家傑瑞米·傅萊 (Jeremy Fry) 邀請詹姆斯·戴森參與打造海上卡車 (Sea Truck)

(圖片來源:Dyson)

戴森出生在英格蘭東部海濱小鎮的一個教育世家。爺爺、父母、哥哥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而後從事教職工作。父兄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而他自己從小最愛的,卻是繪畫。

雖然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但在二戰後的窮困年代,戴森一家並不寬裕。雪上加霜的是,戴森八歲喪父,自此由母親一手養大三個小孩。在沒有父親的日子裡,戴森得幫著母親做家務、做自己的玩具、做園藝、做木工、做農活。18歲,戴森唸了一間只教素描和水彩油畫的繪畫學校,校長建議他可以爭取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以下簡稱RCA) 念「家具設計」。戴森順利的成為少數沒有學士學位、卻被錄取的學生,開始了他的人生轉捩點。

RCA是全球頂尖、思想前衛的設計與藝術學府。戴森原本要專攻家具設計,但在RCA提供的彈性學習中,讓他在藝術、科學、製作中跨界多元學習。戴森的專攻領域從家具設計,一路拓展到建築與室內設計,也開始接觸工程與科學領域。

20歲,還在RCA唸書的戴森,因緣際會遇上了生命中的貴人與好友——43歲的英國發明家、工程師、創業家傑瑞米·傅萊 (Jeremy Fry) 。

傅萊是戴森第一個老闆,也是最重要的伯樂。他邀請戴森參與打造他公司旗下的海上卡車——這是一種高速、可直接上岸的平底船。傅萊甚至讓當時才20歲的戴森帶領他公司旗下的海洋部門,負責海上卡車原型船打造與銷售。因此,戴森在RCA畢業後,並沒有一頭鑽進設計的世界,而繼續在傅萊手下負責製造、銷售海上卡車,5年內一路把海上卡車賣到軍方、運輸業,甚至英國皇室,客戶遍及40多國。

1974年,此時27歲的戴森,已是2個孩子的父親、剛買了房子,有著穩定優渥的工作。家庭事業雙豐收。就在這年,他決定自行創業,設計革命性的產品。這一決定,開啟了他往後18年跌宕起伏的創業之路。

 

一場被遺忘的失敗,成就了Dyson的千億帝國

圖2:詹姆斯·戴森與三個孩子使用他發明的球型手推車 (Ballbarrow) 在院子挖鑿池塘

(圖片來源:Dyson)

如果說2023年聯準會的連續升息,讓企業們喘不過氣,那1974年的英國的大環境,只能說讓人窒息。此時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機,英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6%,企業融資成本更超過24%,創投產業才剛剛萌芽。

為了創業,戴森抵押房子借錢,開公司販售他發明的球型手推車 (Ballbarrow) 。經過5年的悉心經營,卻在離賺錢只差一步時,被理念不合的股東掃地出門。更慘的是,戴森當年把球型手推車的專利簽給公司,因此當他離開公司時,沒有專利、沒有工作,依然身背鉅額房貸。

第一次創業的低潮給了戴森寶貴的經驗:專利要掌握在自己手上、要擁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摒棄落後的銷售制度。

32歲,戴森從頭再起。那個改變他一生的發明——氣旋式吸塵器,正在前方等他。

戴森與吸塵器的靈感,其實是不期而遇。

當年,戴森製造球型手推車,使用乾式噴漆為手推車鋼架上色。但噴漆造成的大量乾燥粉末讓他苦惱不已。他從業界得知,運用「氣旋分離器」離心力能最有效的收集灰塵,不需要三不五時清理濾網。他依樣畫葫蘆,帶著兩個工人用幾個週末做出了氣旋機,解決了他在製造球型手推車的問題。

某天,就在他拿出家裡新買的吸塵器想要打掃時,卻發現吸塵器因為集塵袋堵塞而罷工。一個靈感閃過他的腦海:「要是我也能研發一台小小氣旋,來取代堵塞的集塵袋呢?」 他迅速在家裡用紙板做了一個測試品,有效!他決定成立公司。

圖3:詹姆斯·戴森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抱持開放的心態、精益求精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圖片來源:Dyson)

老友傅萊出資一半,戴森又把家裡的菜園賣了、跟銀行借錢湊了另一半,他的第二間公司正式成立。往後五年,戴森就在家後面的工作室裡,每天做一個氣旋,一次只做一個更動,觀察結果有何不同。他總共做了5,127台原型機,才做出第一台可供授權的吸塵器。這時候,他37歲,沒有實質收入,只有不斷增加的負債。

戴森在書中回想這段歲月,他寫道:「大家都以為『突破 』是來自腦袋靈光一閃,或是洗澡時的頓悟……..但靈光一閃極為罕見,更多時候是你拿某一種設定開始測試,一次做一個更動,一個一個開始瞭解哪個可行、哪個不可行。透過這種實證方法,你會開啟走向突破的旅程。 」

他說:「不管再怎麼洩氣,我絕對不被失敗擊垮,那 5,126 個被我丟棄的原型機是發現與改進的過程,因為有那 5,126 次,才有第 5,127 次的成功。 」

 

抵押房子換吸塵器,只為成就心中最完美的產品

經過五年的日夜鑽研,戴森成了「氣旋」這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他和氣旋式吸塵器都準備好了,要給既有家電市場投入震撼彈。

戴森想把設計授權給歐美的吸塵器大廠,卻沒有一家感興趣。因為當時這些大廠靠賣集塵袋賺大錢,光是歐洲的集塵袋市場就超過五億美元(那可是1980年代的五億美元!)。

戴森雖然沮喪,但他也看到了龐大的機會:

1.這些既有大廠都不想嘗試新產品

2.若能說服消費者不再花錢買集塵袋,就會有龐大的商機

而後,雖然有其他大小公司陸續取得戴森的授權,製造不同的氣旋吸塵器,但多數執行不到位、導致產品沒能大賣。有間美國大廠甚至談好後又主動毀約、剽竊戴森的專利。戴森還沒賺到錢,就因被剽竊,開啟了一場耗時五年的跨洋官司。這期間,他還經歷老友傅萊撤資、家裡屋頂垮掉、一家人倉皇避難的艱難時刻。這場看不到盡頭的官司直到最後一刻,對方選擇和解並給付了和解金,戴森才度過了創業以來最難的一關。

此時已經進入90年代,距離戴森最初打造氣旋吸塵器,已經過了十餘年。因為授權的諸多不順,戴森認清,唯有自己掌握製造流程、產品策略,才能真正徹底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

圖4:Dyson第一代吸塵器DC01草圖

(圖片來源:Dyson)

 

但籌措資金又是一大難題——創投對他的提案並不感興趣。戴森為了籌措建立工廠的經費,再度All-in自己所有的身家(他在書中一再感謝老婆大人,願意陪他數次奮力一搏),在1992年,抵押房子借款60萬英鎊。在其他公司的閒置廠房,開始生產印有「Dyson」字樣的吸塵器——DC01。

這款後來改變他人生的吸塵器,最初只透過不起眼的郵購目錄販賣。因為沒有行銷預算,DC01的小小圖片,還只能在最後幾頁出現。價格,還是所有吸塵器中最貴的。

或許,命運的齒輪就在此時開始轉變。出人意料的,訂單不斷進來,還吸引了主流電器用品店注意,進貨試賣Dyson的產品。戴森後續又花了二年,向各家通路銷售員實際展示DC01的堅固、耐用,才陸續打入各個零售通路。

1995年,Dyson公司開始賺大錢、公司得以擴張。戴森終於把龐大的銀行貸款、連同房貸,一併還清。而後的故事,就是媒體上一則又一則的新聞報導了。

 

「一家剛好做吸塵器的科技公司」

為著心目中的創新理想、實踐心中的設計,戴森賭上二十年的青春、以及所有身家。這場創業旅程,最終在氣旋式吸塵器的大賣,成果豐碩。氣旋式吸塵器的橫空出世,也引來眾多廠商的「致敬」,打破了集塵袋式吸塵器獨霸的局面。

然而,這並沒有中止戴森突破的腳步。因為堅持創新技術,戴森除了自行製造產品外,還研發革命性的高速馬達,以及新技術電池。

「我從來沒想要戴森只是一家吸塵器公司。氣旋是我們第一個實際應用於產品的核心技術,只是這個產品剛好是吸塵器罷了。」戴森如此說道。

圖5:戴森在研發設計上從不妥協,開發出一個個顛覆性產品。如今,手持式無線吸塵器已成市場主流

(圖片來源:Dyson)

 

投入基礎零件的創新研發,讓戴森與他的團隊,在往後的數年間,不斷用一個個更好的產品,突破自己最初的產品。如Dyson吸塵器從一開始的直立式,進化出圓筒式、手持式無線吸塵器。如今,手持式無線吸塵器已成為主流產品。

他們也不斷的將核心技術,運用在更多不同的產品中:如在公共場所常見的Dyson乾手機,就運用了Dyson特製的高速馬達。他們也會為了解決市場既有的問題,投入新零件的研發,如:為了開發更智能掃地機器人,戴森投入研發360度攝影機,讓掃地機器人不會整天撞牆。(強力推薦閱讀書中內文,看戴森本人一一細數產品的研發秘辛!)

一項發明,也奠基於另一項發明之上。如研發Dyson乾手機時所發現的氣流原理,戴森和團隊就運用在後來的空氣清淨機、氣流倍增風扇、吹風機,甚至是2022年推出的空氣清淨降噪耳機。而掌握高速馬達與高效電池,更讓戴森得以在2014年投入發展電動車。

圖6:Dyson於2016年推出Dyson Supersonic™吹風機,將氣流倍增技術應用在吹風機中,徹底顛覆頭髮護理概念

(圖片來源:Dyson)

 

世代傳承,讓設計與工程可以走得更遠

如果說「著作等身」代表著一個創作者的榮耀,那戴森無疑已經達到了。從20歲開始投入發明,至今76歲,戴森的發明已令人嘆為觀止。更令人佩服的是,他還在不斷突破自我、創新的路上。

同時,戴森也致力於鼓勵更多學生投入設計與工程,解決更多社會問題。

圖7:戴森親自參與James Dyson Award評比,更與學生視訊肯定獲獎作品

(圖片來源:Dyson)

 

2002年,戴森設立詹姆斯 · 戴森設計大獎 (James Dyson Award) ,希望鼓勵更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運用設計與工程,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近年的得獎者包含了平價的家用乳癌檢測器、用以預防青光眼的穿戴式眼壓量測裝置,以及快速塑膠分類偵測儀,可減少因無法辨識而無法回收的塑膠。

圖8:詹姆斯·戴森於2017年成立Dyson工程技術學院,開啟工程教育的全新模式

(圖片來源:Dyson)

他也成立詹姆斯.戴森基金會 (James Dyson Foundation) ,提供Dyson的產品給學校研究,並且讓年輕工程師到各級學校分享設計與工程學上的熱情。2017年,戴森工程技術學院 (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正式成立,用4年的時間,培育「邊做邊學」的人才。

 

「我投入製作那 5,127 個吸塵器原型,或甚至後來成立戴森公司,並不是為了賺錢。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內心對這件事本身燃燒著一股渴望。」戴森為自己下了註解。「人生是一趟漫長的學習旅程,經常從錯誤中學習。我們要持續挺進,精益求精。」

戴森的發明之旅,還在路上,遠沒有結束。 

 

《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中文版新書自12/1起在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蝦皮商城等各大書店實體與網路通路上架,官方售價NT$480元。搶先瀏覽《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新書花絮,更多精彩故事值得您開卷一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